芝柏經(jīng)典之作 三金橋陀飛輪腕表

2012年03月27日 08:00 來源:腕表之家 類型:轉載 作者:劉文麗

 

芝柏三金橋陀飛輪腕表
  自19世紀中期,芝柏表便與高級腕工藝的極致——陀飛輪結緣。表廠創(chuàng)辦人Constant Girard以過人的專業(yè)造詣,令品牌直到今天仍受舉世尊崇。在康士坦特·芝勒德(Constant Girard)曾創(chuàng)制的杰作中,三金橋陀飛輪(Three Gold Bridges Series)有著非凡的、高度個性化的風格,為今天芝柏表的品牌賦予無可厚非的正統(tǒng)地位。
  其實,他的三金橋陀飛輪無論在美感、技術及象征意義上都堪稱當中至尊。與他同時代的鐘表設計師不同,康士坦特·芝勒德(Constant Girard)注重于那些可以使他的鐘表更具有令人震驚的獨特性元素:機芯的結構和組件的外形。
  Lipine的發(fā)明基本上確定了機械機芯的結構:包括一個主機板、一個發(fā)條鼓條板(或板橋)、一個上板橋及一個擒縱叉,所以一個機芯包括三個板橋是相當普遍的。但康士坦特·芝勒德(Constant Girard)的杰作之所以與眾不同,在于以上組件的結構及排列方式,當中蘊含獨特的象征含意。
  時間一分一秒流逝,康士坦特·芝勒德(Constant Girard)的金橋兩端成箭咀型指向相反方向,象征過去與將來。當然,我們計算時間系統(tǒng),源自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達米亞文化中以3及其倍數(shù)作為時間計算的基礎。最后3亦可以代表太陽軌道的三個階段:日出、日頂、日落,或者可以根據(jù)“三位一體”的宗教含義類推出三種不可分割的自然元素:水、土、火。隨著時間的推進,康士坦特·芝勒德(Constant Girard)的三個箭型金橋亦變成了一個象征性的標志。
  在1986年,芝柏表的研發(fā)部開始設計三金橋陀飛輪飛輪腕表。在1991年,時值芝柏表廠200周年紀念,三金橋陀飛輪腕表亦同時面世,成為瑞士高級制表歷史中的重要杰作。對于鐘表制作而言這確實是一項極大的挑戰(zhàn)。在技術上而言,必須要將機芯縮小至容納于12法分直徑的面積內(nèi);除此之外,機芯的結構型式必須保留,令三金橋變成表盤。另外要將板橋形狀、陀飛輪框架形式簡化,同時將錨形擒縱器替代制動式擒縱器。
  自1991年起芝柏已生產(chǎn)超過20種型號,當中包括結合超級復雜功能如三問報時或計時功能等。表廠其中一項最重要的創(chuàng)造是為三金橋陀飛輪配置自動上鏈系統(tǒng),當中的概念是采用一個較小型、但密度及重量高的鉑金擺陀,可以容納于三金橋結構余下的較細小的空間中。無論裝置在Vintage或Laureato表殼中,透過表盤或者透明表背都可以清楚展露出三金橋的結構,充分表現(xiàn)當中蘊涵的頂尖技術及獨特的腕表藝術文化傳統(tǒng)。

 

芝柏三金橋陀飛輪懷表
  名表常識:陀飛輪Tourbillon
  陀飛輪是鐘表大師寶璣發(fā)明的一種調(diào)速裝置。法文Tourbillon有“漩渦”之意,陀飛輪是音譯與意譯相結合。寶璣發(fā)明陀飛輪,是為了校正地心引力造成的機件誤差。
  機械式時計之所以能按一定的節(jié)奏循規(guī)蹈矩地走時,全靠擒縱裝置的精確控制。如果擒縱調(diào)整機構本身的動作不準確,時計便隨之失準。造成擒縱裝置動作不準確的罪魁禍首是地心引力。調(diào)速裝置中的擺輪是利用游絲的彈性來完成擺輪運動的。由于游絲總是以一定方向卷動,所以時計的放置位置姿勢(上下左右的位置)變化時,這一部分所受到的重力作用也會使軸承的摩擦力發(fā)生變化。于是便產(chǎn)生了一種稱為“位置差”的精度誤差。例如,將手表放置在平面上,就和戴在手腕上經(jīng)常擺動時不同,產(chǎn)生了或快或慢的差異。
  17世紀末,人們對鐘表精度的要求顯著提高,再無法容忍這樣的“位置差”。于是,寶璣便挖空心思,尋求解決的絕招。他想:擒縱裝置之所以受重力的影響,是因為它的機件處于固定的運動狀態(tài),如果使這一部分的位置不斷地改變,方位不同會導致絕大多數(shù)情形下抵消重力的作用。根據(jù)這一構思,寶璣想出了一個巧奪天工的辦法。他把這個擒縱調(diào)速系統(tǒng)安裝在一個框架(Carriage)中。這框架以一定的速度不斷地打轉。當擺輪在某一位置受到某一方向的重力影響時,到另一位置將會受到另一方向的重力影響,框架不斷地轉動,擺輪的位置也隨之改變,從而接受各種方向的影響;換言之,在宏觀上,各種方向的影響將相互抵消,等于沒有影響。
  即使在當今的手表上,陀飛輪也屬于機械式復雜時計的豪華配備。它代表了最高水準的技術,因此,能生產(chǎn)這種時計的廠家并不多。

為本文評分

我來寫評論

我來寫評論
提交評論

最新評論

下載APP
關注微信
分享 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