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腕表之家 鐘表文化] 說起瑞士制造,您會想到什么?巧克力、軍刀、還是鐘表?很少有國家與特定類型的制造業(yè)有如此緊密的聯(lián)系,更不用說這個行業(yè)竟然是制表。誠然,德國、法國、英國和日本都有自己的傳統(tǒng)品牌,世界各地也遍布微型品牌,但沒有哪個能像瑞士一樣成功。原因何在?或許歷史可以告訴我們答案。
瑞士制表的歷史起源
17世紀的日內瓦
制表業(yè)的整個歷史相當復雜,尤其是鐘樓大量涌現(xiàn)的歐洲中世紀(公元5世紀后期到公元15世紀中期)。而在伊斯蘭黃金時代(公元8世紀到13世紀),與計時相關的機械工程和數(shù)學也取得長足進步。但瑞士制表業(yè)的真正發(fā)展始于16世紀。那時,便攜時鐘仍處于起步階段,只有好奇心強的學者或富有的貴族會親自或委托打造。據說,1541年清教運動期間,約翰·加爾文(John Calvin)下令禁止在日內瓦佩戴珠寶。很快,珠寶商就從法國和意大利行家那里學會了如何制表,以維持生計。從那時起,制表業(yè)作為日內瓦核心產業(yè)的基礎就得到了鞏固。
位于日內瓦著名的羅納街上的勞力士/寶嘉爾精品店和百達翡麗沙龍
快進到工業(yè)革命,瑞士擁有了成為制表超級大國的獨特優(yōu)勢。個體工坊往往發(fā)展成為家族企業(yè),近300年的經驗積累讓瑞表在品質方面享有盛譽。鐵路建成后,工坊擴建為工廠,瑞士開始向法國、意大利、德國、英國甚至遙遠的中國大量出口機械表。同期,法國和英國的宮廷制表師為王室制作更復雜、更華麗的藝術表,但并沒有、也無法實現(xiàn)工業(yè)化量產。事實上,瑞士的工業(yè)化方法大多借鑒自美國公司。美國曾一度是全球懷表制造中心,但多年的金融蕭條、國際沖突和商業(yè)管理不善讓瑞士后來居上。
位于日內瓦Les Acacias的勞力士全球總部
瑞士制表業(yè)與中國的對比
瑞士制表業(yè)的發(fā)展并不總是一帆風順,因為瑞士和世界其他經濟體都一樣,面臨過不少困難。然而,鐘表出口確實也曾支撐過整個國家。2021年,瑞士鐘表占出口總額的8.6%,位列第三,僅次于50.4%的化學制品和藥品,以及12%的機械和電子產品。當年,瑞士鐘表出口額為223億瑞郎。到2022年,出口額增至267億瑞郎,僅勞力士一家就占100多億瑞郎。出口量方面,每年總數(shù)約為1,500萬枚,將近一半是機械表。
中國鐘表出口量遠超瑞士,但出口額不到瑞士的五分之一。
就出口額來看,瑞士在全球制表業(yè)中牢牢占據主導地位。最接近的競爭對手,是中國。中國每年出口超過5.5億枚腕表,相較瑞士35倍有余,但出口額(2023年為48億美元)不到瑞士的五分之一。近年來,中國制造業(yè)(包括制表業(yè))的品質持續(xù)提高,但高端奢華制表業(yè)的基礎和文化不夠扎實。一枚瑞士表的平均價格為1,679美元,而一枚中國表的平均價格僅為4美元。
日內瓦印記是日內瓦乃至瑞士作為高級制表搖籃的聲譽的象征
瑞士制表業(yè)成功的自證預言
瑞士圍繞制表業(yè)建立的歷史和文化創(chuàng)造了正反饋循環(huán):第一批鐘表享有良好聲譽,銷量可觀,進一步吸引行業(yè)投資,促使鐘表品質持續(xù)提升。舉個直觀的例子,假設您是一名日內瓦商人,一直夢想著就職于一家鐘表公司,但在業(yè)內沒有任何家族聯(lián)系(這種可能性很小),您甚至可以創(chuàng)立屬于自己的品牌。給合適的人打幾個電話,您就可以與擁有數(shù)十年乃至數(shù)百年經驗的設計師、工廠和銷售人員會面。只需開車沿街行駛,就能確切地看到您的錢花在了哪里。
Sellita已經成為制表行業(yè)最大的機芯供應商之一
當然,實際操作并沒有那么簡單。但要知道,瑞士擁有700余家制表公司,其中大多數(shù)公司的距離不超過一小時車程,彼此之間互有聯(lián)系,可以分擔工作量,并合作制造最終產品的各種部件。值得一提的是,一些瑞士公司將表殼、表盤和指針的實際制造外包給了中國廠商。另一個因素是瑞士政府深度參與制表業(yè)的監(jiān)管,這意味著除了富裕的所有者之外,該行業(yè)還得到聯(lián)邦政府的支持。腕表出口、進口、地產擴張和就業(yè)不僅是品牌自身的問題,也是瑞士的國家大事。
Fears Brunswick 38 Champagne腕表
其他制表國家對瑞士的依賴
英國制表業(yè)正在復蘇,規(guī)模雖小但很樂觀。2020年,英國鐘表制造協(xié)會成立,目前擁有105名成員。但在此之前,自1970年代Smiths倒閉以來,英國幾乎沒有形成大規(guī)模的產業(yè)。雖然發(fā)展勢頭強勁,但需求根本不足以支撐建立工業(yè)制表業(yè),而瑞士已經擁有這樣的產業(yè),且兩地運輸時間只需一周。英國許多大的制表品牌,包括寶名表(Bremont)、Christopher Ward和Fears,即使總部設在英國,即使在當?shù)厣a一些零部件,但仍然依賴瑞士和中國的制造業(yè)。不是所有品牌都能像Roger Smith一樣,每年只手工制作12枚腕表。
法國品牌Yema非常依賴瑞士零部件
談論法國制表業(yè),同樣繞不開瑞士。法國品牌卡地亞和柏萊士完全由瑞士制造,而Baltic和Lip等其他規(guī)模較小的品牌則進口中國、日本和瑞士機芯,最終在法國完成組裝。就連以法國血統(tǒng)為傲的品牌Yema,最近也宣布在瑞士制造旗艦Superman潛水表(表殼和表盤已經在瑞士制造),以騰出更多時間生產自制機芯。誠然,一些法國品牌擁有更加豐富的奢侈制表傳承,例如Remi Cools、Lecomte和Théo Auffret。
朗格Datograph大日歷計時萬年歷陀飛輪“Lumen”腕表18K蜂蜜金款
德國的情況很有趣,其制表精神與瑞士非常接近。在斯圖加特以南和瑞士邊境以北的黑森林地區(qū),擠滿了榮漢斯(Junghans)、Laco和Stowa等品牌。榮漢斯(Junghans)位于小鎮(zhèn)Schrambe,曾是大型制表商,現(xiàn)以包豪斯風格而著稱。Laco和Stowa坐落在普福爾茨海姆,是飛行員腕表界的傳奇。不過,這些品牌往往使用瑞士機芯。
位于薩克森州的格拉蘇蒂鎮(zhèn)是“純正”德國制表業(yè)所在地,與瑞士距離相對較遠,朗格、格拉蘇蒂原創(chuàng)、宇聯(lián)和Nomos等品牌都生產自制機芯。格拉蘇蒂有著更嚴格的法律,規(guī)定50%的價值在該鎮(zhèn)創(chuàng)造,才能在表盤上印飾“Glashütte I/SA”標簽。
與勞力士一樣,精工是全球為數(shù)不多的真正垂直整合的制表商之一。圖為冠藍獅SLGW003腕表。
日本的精工、西鐵城和卡西歐位居全球最受歡迎的腕表品牌行列,尤其是卡西歐,其年銷量遠超任何其他腕表品牌。但是,2023年日本出口了4,990萬枚腕表,總額僅為18.7億美元。日本固然是制表業(yè)強國,但該國的行業(yè)被少數(shù)垂直整合的公司所主導,而這些公司生產的腕表大多價格實惠。其他品牌可以很輕松地從精工或西鐵城(Miyota)購買價格實惠的機芯,但除此之外,機會相當渺茫。當然,日本也有許多小型手工藝品牌,比如Kurono Tokyo、Minase和Kikuchi Nakagawa,但這些品牌并不自制機芯。而那些自制機芯的品牌,比如Masahiro Kikuno、Daizoh Makihara和Naoya Hida,其產品肯定價格不菲。(圖/文 腕表之家 許朝陽編譯)